来源:爱游戏唯一官方平台 发布时间:2025-04-10 03:14:11 人气:1
2025年安徽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全员劳动生产率16.8万元/人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提高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中等水准,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中等水准、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粮食产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2025年,我省持续用力扩大内需,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加大学生群体奖优助困力度,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镇和乡村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新能源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商品消费,支持合肥市内免税店建设。扩大服务消费,释放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消费潜力。加快发展新型消费,培育皖美消费新场景100个,建设特色产业带直播电商基地10个以上。积极发展银发经济、首发经济,布局建设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引进全国首店、省市首店200个以上。
我省将完善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开拓民生领域投资潜力,加大住院设施改造提升、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等投资力度。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
2025年,我省一体推进教育科学技术人才发展。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建立省市联动的支持政策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高标准建设未来大科学城,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能级。探索新型制安徽范式,健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体制机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技术“沿途下蛋”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全力推进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加快建设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建成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支持天都实验室牵头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
我省将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学技术攻关任务,新培育科技领军企业10家以上。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以上。
我省还将实施高峰学科对标晋级、“双一流”学科培育行动,扩大优质本科教育。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改革,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0个,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新培育高技能人才12万人。建立适应人口变化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增加普通高中学位供给。
2025年,我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集群,支持汽车“皖军”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生态。并高质量建设中国声谷、视谷、传感谷。
新的一年,我省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集群,实施新一代光储等创新攻关项目30个以上,拓展“光伏+行业”应用。实施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左右,争创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链主企业10家左右。
我省将实施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迭代升级,发展高端医疗、航空航天、工业无人机等装备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建成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生物基材料等推广应用,发展高性能纤维、先进半导体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快家电产业深度转型,推动从生产基地向研发中心、区域总部升级。
2025年,我省将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建立未来产业专业化工作推进机制,在首批省级先导区落地一批孵化平台、产业项目和应用场景,启动筹建第二批先导区,争创国家级先导区,探索组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
我省还将强化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功能,加快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天地一体通信等领域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空天信息产业,丰富“低空+”场景,培育省级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
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安徽将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200项以上。以国家标准提升为引领,促进钢铁、有色、化工、建 材、纺织等产业迈向中高端。将实施质量强基赋能工程,培育工业精品100个以上。
我省将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提档,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共性技术平台和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推动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加快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联动发展,支持马鞍山、宿州创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实施江淮海畅通联运工程,推进合肥国际港务区及通江一级航道建设。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培育具有较强区域辐射能力、全球组网能力的大型物流集团。
“人工智能+”浪潮正劲,我省将培育壮大“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实施数商高质量发展行动。以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为核心节点,加强全省算力网络相互连通统筹调度。培育省级工业网络站点平台10家以上。
新的一年,我省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进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取得一批示范性改革成果,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提升国资国企改革质效,完善国有资本投资负面清单。深化重点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省属企业更多布局新兴起的产业,支持有能力的非公有制企业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向民间资本推介更多优质项目,加大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力度。
我省将纵深推进土地节的集约利用综合改革,探索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争创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零基预算改革2.0版, 推动改革纵向向市县延伸、横向向民生保障等领城拓展,构建财政金融协同新模式。
我省将创优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持续优化皖事通、皖企通、皖政通功能,全方面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建好用好合肥法务区。
2025年安徽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全员劳动生产率16.8万元/人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提高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中等水准,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中等水准、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粮食产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2025年,我省持续用力扩大内需,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加大学生群体奖优助困力度,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镇和乡村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新能源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商品消费,支持合肥市内免税店建设。扩大服务消费,释放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消费潜力。加快发展新型消费,培育皖美消费新场景100个,建设特色产业带直播电商基地10个以上。积极发展银发经济、首发经济,布局建设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引进全国首店、省市首店200个以上。
我省将完善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开拓民生领域投资潜力,加大住院设施改造提升、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等投资力度。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
2025年,我省一体推进教育科学技术人才发展。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建立省市联动的支持政策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高标准建设未来大科学城,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能级。探索新型制安徽范式,健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体制机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技术“沿途下蛋”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全力推进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加快建设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建成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支持天都实验室牵头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
我省将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学技术攻关任务,新培育科技领军企业10家以上。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以上。
我省还将实施高峰学科对标晋级、“双一流”学科培育行动,扩大优质本科教育。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改革,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0个,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新培育高技能人才12万人。建立适应人口变化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增加普通高中学位供给。
2025年,我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集群,支持汽车“皖军”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生态。并高质量建设中国声谷、视谷、传感谷。
新的一年,我省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集群,实施新一代光储等创新攻关项目30个以上,拓展“光伏+行业”应用。实施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左右,争创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链主企业10家左右。
我省将实施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迭代升级,发展高端医疗、航空航天、工业无人机等装备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建成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生物基材料等推广应用,发展高性能纤维、先进半导体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快家电产业深度转型,推动从生产基地向研发中心、区域总部升级。
2025年,我省将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建立未来产业专业化工作推进机制,在首批省级先导区落地一批孵化平台、产业项目和应用场景,启动筹建第二批先导区,争创国家级先导区,探索组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
我省还将强化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功能,加快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天地一体通信等领域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空天信息产业,丰富“低空+”场景,培育省级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
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安徽将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200项以上。以国家标准提升为引领,促进钢铁、有色、化工、建 材、纺织等产业迈向中高端。将实施质量强基赋能工程,培育工业精品100个以上。
我省将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提档,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共性技术平台和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推动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加快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联动发展,支持马鞍山、宿州创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实施江淮海畅通联运工程,推进合肥国际港务区及通江一级航道建设。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培育具有较强区域辐射能力、全球组网能力的大型物流集团。
“人工智能+”浪潮正劲,我省将培育壮大“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实施数商高质量发展行动。以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为核心节点,加强全省算力网络相互连通统筹调度。培育省级工业网络站点平台10家以上。
新的一年,我省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进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取得一批示范性改革成果,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提升国资国企改革质效,完善国有资本投资负面清单。深化重点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省属企业更多布局新兴起的产业,支持有能力的非公有制企业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向民间资本推介更多优质项目,加大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力度。
我省将纵深推进土地节的集约利用综合改革,探索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争创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零基预算改革2.0版, 推动改革纵向向市县延伸、横向向民生保障等领城拓展,构建财政金融协同新模式。
我省将创优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持续优化皖事通、皖企通、皖政通功能,全方面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建好用好合肥法务区。
2025年安徽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全员劳动生产率16.8万元/人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提高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中等水准,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中等水准、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粮食产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关键词◆扩大内需布局建设银发经济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