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质、更有性价比
全国咨询热线:0314-4219918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推进特色农业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

来源:爱游戏唯一官方平台    发布时间:2025-02-14 17:38:50

为充分发挥我省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做强做优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统

产品介绍

  为充分发挥我省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做强做优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统筹抓好生产发展、产销衔接、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和提质增效,着力稳面积、提品质、创品牌,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结构符合常理、要素集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做好“土特产”大文章,现提出如下意见:

  优化结构、提质增效。按照“适区适种、适地适栽”的原则优化区域布局。对市场供大于求的产业,优化种植结构,适当控制新增面积,着力提升亩均效益。对消费需求量开始上涨的产业,着力巩固优势产区,优化品种结构和熟期结构,提升品质质量。

  优化模式、节本增效。针对不同特色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优化地方主栽品种温、光、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及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等研发技术和推广应用,减少投入、减少相关成本、提高效益。

  优化链条、营销增效。依据市场逻辑和市场适应性,注重特色产业链补充和产业链延伸,推动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加大专业性营业销售队伍和营销体系建设,推进“优质优价”经营销售的策略开发和应用,提升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扩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优化业态、融合增效。依托地方特色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围绕传承历史经典,挖掘文化价值和休闲价值,结合自然景观和乡土风情,打造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农文旅体验场景,发展壮大以特色农业产业为载体的新业态,提升特色农业产业附加值。

  1.保护种质资源。用好特色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成果,发掘优异种质资源。建设完善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库(区、圃),保存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和地方特色品种。加强种质资源精准评价和保护利用。

  2.培育新优品种。紧紧围绕特色茶、果、菜、药等,开展育种研发技术和产业化应用。着力开展种质资源创制、品种选育等工作,发掘和鉴定与育性、品质、产量、抗性等优异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提纯复壮一批地方特色品种,选育培育一批稳产、高抗、广适、功能性和专用型品种,丰富产品供应,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3.建设良繁基地。以生产需求为导向,加强数字化快速繁育与安全生产技术探讨研究,建立种苗标准化生产和高效繁种制种技术体系。依据市场需求,推进优良品种更新换代,着力发展优质种苗,恢复发展传统特色优良品种种苗。在生态适宜地区,建设区域性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等良种繁育基地。

  4.良种良法配套。重视传统优良品种和新优品种的应用。整建制推进科学施肥增效、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以及健康土壤保持、土壤连作障碍改善等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应用,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开展耕、种、管、收全程生产栽培关键技术指导,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5.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引导我省有潜力、有基础的特色农业向资源条件好、区位优势显著的产区集中,逐步建成地方适应性生态茶园、精品果园、道地药园、放心菜园、特色菌园等。皖北地区重点打造果药菌产业带,江淮地区重点打造设施果菜菌产业带,皖西皖南地区重点打造茶菜药桑菌产业带。

  6.增强优质生产能力。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逐步完善水利、电力、道路、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治等生产设施条件。明确产量和品质形成精准调控措施,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和智能调控研发技术与应用。强化小型机械在耕种、施肥、植保、修剪、采收、加工等关键环节的应用,提升产品优质生产能力和收获指数。

  7.提升采后加工水平。开展采后品质保持的基础研究与研发技术,以及功能性成分发掘和深加工。鼓励开展贮藏、鲜切包装、冷链物流等初加工设施建设,优化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支持色选分级、智能拼配等装备普及和数字化改造,开展果汁、饮片、提取物、保健品、功能食品等深加工产品研制。推进清洁化、数字化加工线建设,减少过程损耗,提升产品品质。

  8.推进数字智慧赋能。围绕产业特点和市场规律,加快“数字皖农”建设,深化“5+8”数字乡村试点,推进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建立智能化信息获取系统、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病虫害早期预警与智能管理系统、智能作业装备系统、设施环境智能调控系统,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在特色产业的深度应用。

  9.培育创响知名品牌。充分挖掘和发展乡村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深入实施“皖美农品”行动。鼓励地方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依据生产实际,差异化打造地域特色产品品牌,培育“土字号”“特字号”“乡字号”“村字号”品牌,不断树立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0.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立足市场需求、资源禀赋,集中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探索跨地市联动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引导各类要素向特色产业集聚,逐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布局合理、辐射带动能力强、全产业链升级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11.培育优势加工公司。以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打造和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为切入点,加大特色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引进一批行业头部企业、领军人才。以茶果蔬药菌等精深加工为引领,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质扩面,充分的发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作用。

  12.健全质量追溯体系。支持分批次建立中药材、蔬菜、水果等重点品种等级标准、农残快检标准。引导各地积极申报特色产业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加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智慧监管,充分的发挥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溯源作用,推进合格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

  13.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围绕优质、轻简化生产技术应用,聚焦可持续生产能力提升,集成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建立一批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轻简化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蚕桑生产基地,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立体种植、间作套种等生产模式,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率。到2027年,新增改造提升茶果药标准化生产基地各10万亩,设施蔬菜产量占蔬菜产量的比重达到47%以上。

  14.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代耕代种、代防代治、代管代收等特色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完善集产品收购、贮藏、加工、流通、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提升特色农业集约化水平。

  15.拓展专业化营销渠道。依托“皖美农品”,深入挖掘特色农业文化内涵,讲好特色农产品故事。聚焦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内销、外贸两个市场,省内、省外各类展会,多频次、多形式开展“小品类、大品牌”市场营销。实施“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积极引领分级包装、分级销售,提升销售组织化程度。

  16.促进产业化深层次地融合。支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产基地。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田园生态风光、农耕民俗体验、农家美食品鉴、休闲养生度假相融合的新业态和新场景,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满足城镇和乡村居民体验和消费需求,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到2027年,全省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1050亿元、1000亿元、2100亿元、1100亿元。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梳理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工作方案,建立统筹协调、多方参与、分工协作的推进机制。一是整合资金,支持老旧生产基地及设施改造,开展生产标准化建设。围绕特色农业产业申报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等项目。二是发挥省绿色食品产业主题基金引导撬动作用,结合地方产业特色与优势,设立特色农业区域及行业子基金。三是稳妥推进农业生产设施确权登记和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银行机构开展农业设施抵押贷款。鼓励保险机构开发保险产品,推进特色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四是落实好设施农业用地政策,有效保障产业融合发展合理用地需求。五是总结提炼推介一批特色农业优质高效绿色发展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省特色农业整体提升。充分的利用传统媒体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渠道,加大特色农业品牌宣传。

  下一篇:江苏省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