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沈航首秀!我校代表队在2019年第十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
8月16日,2019年第十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决赛在青岛大学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各大赛区(华北、华东、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南)的64所高校的65支代表队参加,这中间还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在内的34所985高校以及部分顶尖211高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的十周年,同时也是沈航首次在国赛赛场上与国内众多顶尖高校同台竞技。
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hina Undergraduate Physics Tournament,简称CUPT),是我国借鉴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的模式创办的全国性赛事,是一项以团队对抗形式的物理竞赛。它以协同创新为根本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比赛赛题新颖开放,其中不少题目源自《Science》《Nature》等旗舰综合期刊,以及《物理评论快报》《现代物理评论》等物理学顶级杂志。参赛学生就这些实际物理问题的基本知识、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结果讨论进行辩论性比赛。CUPT不但可以培育学生的科研素质,还能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交流表达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由理学院副院长王珩、应用物理教研室主任马佳以及应用物理专业教师李文博、杨柳带队,吴世宝(航空宇航学院)、马瀚龙(创新创业学院)、桂永杰(计算机学院)、李纯(创新创业学院)、李忠智(计算机学院)5名同学组成的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代表队,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以五轮总分185.125的优异成绩位列总排名第25位,荣获二等奖,并获得了立即进入在新疆大学举办的2020年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决赛的资格,取得了迄今为止我校在各类物理竞赛上的最好成绩!
在创新创业学院的全力支持和关怀下,竞赛的各项准备工作得到了理学院各级领导的格外的重视。学院从始至终坚持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促进学生自主深度学习,将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实践,逐步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让学生充分学以致用。自5月末从东北赛区晋级国赛后,应用物理教研室全体教师以及参赛的5位队员枕戈待旦,从地区赛中暴露出的问题里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深入研究参赛题目,力求将所研究的成果以最完美姿态呈现到国赛赛场。
竞赛期间,沈航代表队迎战了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陕西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长春理工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华大学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中不乏一些东北赛区时的老对手以及老牌强校。队员们在面对仅有的3次拒绝机会使用殆尽的情况下,顶住压力,敢于亮剑,战斗至最后一刻,以专业的物理知识、丰富的工科应用经验以及优秀的辩论风采,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赢得了其他与会师生以及评委老师的称赞。
沈航代表队的优异成绩来之不易,离不开学校有关部门单位的全力支持。在整个备赛过程中,理学院物理实验中心的老师和理学院物理爱好者协会(格物求理创新俱乐部)的同学们为队员们提供了许多帮助,包括使用相关的仪器以及辅助队员们完成实验等等。其他各学院的相关实验室和研究生获悉本院学生有参与本次CUPT全国决赛的消息后,都表示愿意提供包括使用实验室仪器在内的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研究“气溶胶”时,队员们了解到航空发动机学院的燃油雾化喷嘴实验台和PDPA多普勒相位粒子分析仪可以有明显效果地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后,第一时间与航空发动机学院相关实验室取得联系,该实验室决定派出本实验室的研究生来辅助操作仪器。在研究“下沉的气泡”时,队员们利用了航空宇航学院的工作振动台进行了大量实验,并与飞行器设计与力学系中任教《空气动力学》的岳海龙老师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在研究“雪糕棒链反应”时,队员们利用了航空工程实验中心材料力学实验室的微机万能试验机对实验试样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定,得到了实验所需的曲线,航空宇航学院的三位研究生帮助操作了实验仪器;同时,航空宇航学院基础力学教研室的张宇飞、张大千、王晓强三位老师也为本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关键思路。在研究“牛顿的摇篮”时,工程训练中心钳工实训室的高志宏老师亲自操作立式钻床,为队员们加工实验所需的摆球。在这些实验室中做出的结果有力地补充了队员们的研究成果。
在此,向上述学院、单位、老师和同学以及其他为沈航代表队提供帮助的学院、单位、老师和同学表达真诚的谢意!